农业与农村发展圆桌论坛 第12期: 如何有效增加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
农业与农村发展圆桌论坛 第12期:
如何有效增加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
【编者按: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18-2022年的5年需要7万亿的投入,如何筹措和有效增加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是关系到乡村振兴成败的关键!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个长远战略,不真金白银地投资是干不出来的,而解决“钱”的问题还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
哥廷根大学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国家级智库培育单位)特聘研究员于晓华教授组织在线讨论:如何有效增加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
现将讨论结果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往期【农业与农村发展圆桌论坛】:
第13期: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和政策措施(下期讨论)
第12期:如何有效增加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本期讨论)
第11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挑战
第8期:如何发展绿色农业并保障农民利益?
第7期:如何改善乡村教育助推乡村振兴?
第6期:网红李子柒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第4期:非洲猪瘟和猪肉价格问题
第3期:如何增强中国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第1期:“一号文件”的重要贡献和改进空间
******
问题一:如何理解和实现乡村振兴资金的“多元投入格局”?
1.“乡村振兴资金投入”重要的是实现对农民和企业“参与激励”和“经营风险分担”的权衡。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来源可以有:农民个人、集体、企业和国家财政。盘活和利用集体资产和土地资源可以产生很大的一块集体资金资源。“多元投入格局”的核心是首先把资金投入分类:比如,公益性投入和生产性投入。生产性投入主要应该可以吸引到农民和企业的投入,因为经营性收益可以使得投入长期滚动发展;国家和集体资金投入为辅,分担部分经营风险;而公益性投入,比如道路、网络、环境整治等应该是以集体资金和国家投入为主,农民和企业也要承担一小部分比例,以激励农民投入“乡村振兴”。(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2. 在讲资金的投入利用效率之前,首先要先建立一个infrastructure(基础建设),让农村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保障,这样才能够吸引年轻一辈的接手,不然老龄化的农村已经逐渐凋零,将来如何更新呢?那怎样叫做基础建设呢?就是提供农保、医疗设施,解决教育等问题,才能够吸引年轻的族群去接手老一辈的农村事业。其次,回到主题多元投入的格局,这可以从三方面来讲。第一方面还是回到政府,政府的财政拨款要先做好基础建设,如上述,例如农民的保险,医疗的投入等;第二方面,在政府自己能够掌控的土地农地做委外经营。委外经营有租金收入,政府就有资金投入上述的建设;第三,协调农民以及乡镇单位,大家共同出资组成一个基金,基金的运作由他们自主决定,主要是用于提升他们的生产力,或者储存,或者购买有关的设备,投入到他们自己切身相关的设施,将来的收入都是大家来分配。让他们自己出钱,政府可以减少资金的投入,资金使用会更有效率,农民会更有切身体会。如果他们没有钱,政府可以先用借款的方式,将来再逐步用他们的收入来偿还。(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3. 以财政资金、集体资金为基础,农民为主体,以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主要依托。关键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集体资金的整合作用,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主力作用。(吴东立,沈阳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院长)
4.要实现快速腾飞式发展,乡村振兴资金来源除了乡村本土的资金积累,还要靠外来资金的注入和运作。国有资本投入、民间资本投入、外资投入,实现方式主要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化。对一些有资源优势的乡村,可以组建文化旅游公司上市,明晰产权和经营权,合理分配股权的,确保投入和收益的效率和公平。江苏目前比较成功的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投入和私营企业的投入,如无锡崛起的特色小镇等。乡村的公司化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农业转变为多元产业,乡村组建成企业集团,农民转变为产业职工,实行按劳分配和土地流转资源分配相结合。(吴跃农,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高级研究员、教授)
5. 资金作为农村农业发展的主要要素之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瓶颈。形成乡村振兴资金的“多元投入格局”是要政府、企业、城市与农村居民等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一方面建立财政保障、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乡村振兴资金多元投入格局,另一方面要在此保障和扶持基础上激活农村主体、农业要素和农业市场,培育农民积极努力寻求发展的自身动力。(冯娟娟,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
6. 明确集体所有权,保护承包权,实现资产三变;接纳产业与金融资本,资源金融化。资金问题就解决了。(肖双喜,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
7. 乡村振兴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这需要拓展投融资渠道,其总思路就是优先保障财政资金、疏通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下乡;多管齐下,打造多元化投入格局,保障资金总量持续增长,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资金基础。(宁攸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8. 乡村振兴资金需求量大,需要通过政府财政投入、集体资金投入、农户资金投入、外部农业企业及商业流通企业投入、城市消费者共同体投入和外部金融机构支持等实现多元投入格局。(鞠昌华,环境部南京环科所副研究员)
9. 核心在于构建市场化的乡村振兴长效投资机制。从长期看,乡村振兴需要大量投资,而投资离不开融资,大量投资资金从哪里来?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构建市场化的长效投资机制,把大量的社会资金包括外资吸引进来,共同促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振兴的投资效率。一是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作用。政策性金融不以盈利为目标,可以针对具体情况,一地一策、一村一策,实施金融扶持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增加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二是发挥好商业性金融的主导作用。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金融事业部体制机制、小微金融专营机构等。结合自身职能定位和业务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支持领域,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构建综合化功能化专业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农业、农民”多层次、多样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三是发挥好社会资金的参与作用。鉴于乡村振兴的长期性、战略性和重要性,要坚持两个原则,即市场化运作和市场机制保障。为此建议:在涉及乡村振兴的各个重点领域,如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在涉及乡村振兴的各个重要方面,如水、电、气、网、路、桥等,统一进入门槛,即对各类机构和各类型资金统一进入标准,完善配套服务,鼓励城乡居民和各类投资者职业创业、共建共享,推动产村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四是发挥好监管者的监管作用。不能因或借支持乡村振兴之名,乱投、乱融、乱贷,扰乱金融秩序,滋生金融乱象,引发金融风险。此时,应发挥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值得强调的是,在实施差异化监管的同时,要科学督导各类金融机构,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和风险防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水准,着力提升法人治理水平,不断完善市场化风险处置机制,构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盛文军,人行杭州)
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理解把握“多元投入格局”。首先,建立健全投入回报的保障机制,通过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增强投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次,要分类设定目标,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政府要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财政投入,投资侧重于发挥引导性作用,以此鼓励、引导、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第三,鼓励要素向乡村振兴流动和配置,如加大PSL资金的投放,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三农的信贷投入;第四,通过政府的赋权、赋能赋予项目现金流,如可以PPP模式推动存量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资产的盘活,回收资金主要用于补短板项目建设。(陈岸立,山东省农发行)
11. 一是投入主体多元。乡村集体和个人自有资金、国家扶持资金、国际合作资金、以及乡村外部其他主体基于市场需求和商机判断的投入资金、公益捐赠等;二是投入来源多元。可以是资金、技术、信息以及土地、人力资本等其他要素;三是投入导向多元。可以是无偿也可以有偿,也可以两者结合;四是投入形态多元。投入形态可以是简单形态如传统形态,如借贷、项目扶持等也可以探索股权、基金、信托等新型投融资形态。(申可善,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一剂良药”,是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统一发展的重要“一招”,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路径。乡村振兴是一项纷繁复杂且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是将各项振兴乡村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相对于城镇,乡村各项投入严重不足,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国家级战略方针,单靠政府财政解决资金问题远远不够,也不能完全保证其高强度投入的持续性,建立市场化的高效融资途径是保障乡村振兴资金具有稳定流量的重要举措。实现乡村振兴资金的“多元投入格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政府财政建立一定占比额度的年度预算,以保证乡村振兴实施的基本投入;(2)因地制宜,在控制好风险的同时,实施普惠金融下乡政策;(3)开展招商引资,以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下乡;(4)“靠山靠水”,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全面实施乡村的改革措施,释放政策“红利”;(5)制定乡村振兴资金来源库,给予相关企业和个人以税收和荣誉方面的扶持。(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13. 财政资金要有效使用,特别是要直接用到村级,避免中途截流;社会资本要谨慎引入,警惕工商资本对乡村资源的掠夺;金融机构要灵活,从制度上保障农村的钱用在农村。(曾艳,云南农大讲师)
14. 现代市场经济是以金融为核心的经济,首先,金融机构应进一步为乡村地区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的支持,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的良性循环;其次,乡村振兴需要的多元投入格局来自于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提供贷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发展援助等融资安排;最后,或许可以强化公私伙伴关系,也就是通过公共部门资金,撬动私人投资进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私人投资参与进来。(陈一明,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15. 乡村发展长期以来欠账较多,包括基础硬件设施,也包括社会服务,有些是公共品属性,有些有私人品属性。要实现乡村振兴,补齐短板,需要各方出力,形成多元投入、有效管理、保障效率的格局。(周德,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
*******************************
问题二:中央也提出“解决乡村振兴资金来源要在土地上做文章”,您觉得如何更好利用土地做好文章?
1.土地确实是农民可以盘活的一大块资产,大家都在盯着农民手中的最后一块肥肉。但是,土地的问题很复杂。首先要明确到土地不仅是农民的一块资产,还是农业的生产资料,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大计,更是农民最后的社会保障。要让农民土地增值,要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增减挂钩,让农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等建设用地增值通过透明的市场来实现。对于非建设用地,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要按照国家政策保护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是可以在农民志愿的基础上,通过流转给种田大户等,提高农业收益。(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2.资金的来源,个人认为第一步先从政府自己下手。政府有一些地,政府的地出租给民间经营,估算合理的民间经营租金将成为政府资金的来源,政府就不需要再投入资金。其次,对闲置的小农空地收取空地税,这可以逼迫无效率的小面积种植的农民,把他的地出租给专业的民间团队(政府要居间协调,避免小农个人受到大的经营团队的剥削),农民就能够有租金的收入,土地不至于闲置,政府也不用再花钱来扶助他们(无论是扶贫或者是扶农)。第三,除上述外,着重在种植农户观点上,搭配休闲农场的观念,代理种植的观念。也就是土地出租给想要自己种植放心安全农作物的大都市有钱人,让他自己种植(但其实是我们的人帮他种植),承租的业主负责远端监控生长的状况,这样团队就有收入。农民也可以做这种精致的小面积承包,也因此有收入,这也是振兴农村农民收入的一个方法,农民以及出租农地的人有收入,政府也可以有税收。(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3.深化三块地改革,放宽农村土地资源的准入开放,吸引城市市民和工商资本,切实发挥土地的金融功能与财产功能(吴东立,沈阳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院长)
4.土地流转、土地股权、土地质押、土地租赁等等,发挥土地的双重性及双重效用,土地既是不会动的生产资源、农业之“母”,又是会动的可进入资金链成为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资本要素,实际上,资金多元化的目的就是让土地走出大国小农的局限性,发挥好土地具备的现代化企业土地资源要素的资本属性,在确保耕地粮食红线不打破的前提下,使资本投入作用土地而使土地产出效益更大化、更优化,使农村现代企业制度化,提高效率和供给,造富于民。(吴跃农,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高级研究员、教授)
5.土地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另一重要要素,是“三农”问题的根本,在前期土地确权颁证、土地“三权分置”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逐渐盘活农户的土地资源,进行农地流转和农地抵押的机制设计,加强金融机构在农业生产上的投入力度。此外,要加强农业专业化分工,使擅长种地和经营农业生产的农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不擅长种地的农民在农业产业链其他环节积极寻求发展。(冯娟娟,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
6.土地如果是零散的,那么永远利用不了。土地要利用必须集中,这就是我上面的建议。(肖双喜,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
7.近年来,税收等一般性的公共财政资金增速放缓,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投向乡村振兴的财政资金增长空间。为此,需要创新财政资金机制、拓宽政府资金渠道。众所周知,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突出优势就是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因此,乡村必须发挥好这种优势,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的大前提下,创新土地财政政策,释放土地价值,同时确保土地出让金“取之于乡,用之于乡”。例如,“建立高标准农田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宁攸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8.土地需要通过市场化实现价值化,必须使一些权益可交易。(鞠昌华,环境部南京环科所副研究员)
9.一是分类施策。具体区分农耕地、林地、山地、房地等。实际上目前土地租赁转让已很普遍。二是牢牢守住农地底线。有人认为,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方法来减少农地,理论上可行,实际不具可操作性。一个典型的反证是目前我国每年都大量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农地用量不能少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的同时,提升和扩大农业作物的种类。力争在保证我们自己使用有余(无论总量还是种类,抑或是质量、储备)的前提下,还能够出口。三是城镇化过程中农地转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要谨慎推进,且要充分论证,社会参与。四是对于有利于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用地,要鼓励并给予适度优惠政策支持,包括信贷资金支持。(盛文军,人行杭州)
10.一是优化土地空间布局,统筹利用、合理摆布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二是鼓励社会资本、金融机构进行土地空间的综合高效利用,结余产生的土地指标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交易;三是加快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建立区域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交易中心,以要素的自由流通带动资源配置优化;四是完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立法,鼓励深入推进抵押贷款试点。(陈岸立,山东省农发行)
11.一是建立规范的土地登记确权机制;二是建立统一的土地评估和增信机制;三是建立充满活力的土地流转机制和补偿机制;四是土地资金变现和作为投入要素的撮合机制;五是配套的土地权益变动后的风险防范和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申可善,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
12.土地是乡村有别于城市的最大财富,用好这一财富是破解乡村振兴资金缺口的重要途径。首先,应在“18亿亩”耕地红线下,优先保障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的绝对自给;其次,在“三权分置”的政策利好下,因势利导,基于市场化,创造性构建政策融资平台;再次,在农民自愿的情况下,盘活现有“非耕地”,让闲置地块得到合理利用;第四,落实土地轮休制度,提升土地质量,最终提高土地产出水平;最后,必须考虑当地实际情况,优化配置,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13.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本,土地的文章应该注重“宜农性”,也就是说无论采取何种流转模式,流转本身要能够带给农民可持续的福利增进,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曾艳,云南农大讲师)
14.就某种意义而言,土地相当于在资金借贷过程中增加了一个抵押品,可以看作是一种风险防控的手段;国外学者Fairbairn(2014)曾提出过“土地金融化”盘活农村土地要素,也就是通过金融方式盘活农村土地的使用和交换价值流动性。因此应该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盘活土地的利用效率。(陈一明,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15.从根本上讲,乡村振兴的根本还是需要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形成持续内生动力才是可持续的。形成内生发展动力需要整合现有的资源要素,实现有效运营管理。土地是当前农村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但根据目前观察,要实现土地资源资产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资金还存在诸多限制和困难,全国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改革试验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就能说明一二。在现有土地管理制度下,无论是农民,企业,金融机构对此都有疑虑,在贵州湄潭,江苏常州等地都有表现。农村三块地的其他两块问题同样存在,可能更麻烦,主要是要素流动性制约。农业项目普遍周期长、风险大,也是制约利用土地提供乡村振兴资金的重要因素。所以做好利用土地文章道路还很长。(周德,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
*******************************
问题三: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220906亿元,其中农林水支出20786亿元。国家对农业投入巨大。如何有效的提高现有涉农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促进乡村振兴?
1.涉农财政资金利用效率还有很多提高的地方。首先可以学习欧盟,对政策目标分类,比如保障农民收入、促进环境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然后把资金分类使用。(1)保障农民收入部分,直接发给农民,尤其是小农,保障他们的生计;对于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等政策,要建立和农民和企业共同投入的机制,激励农民增加投入生产、保护环境,其中财政基金可以有一定的回报,实现财政资金的滚动收益和投入。(于晓华,哥廷根大学教授)
2.涉农财政资金投入的回收情况经常不佳,因此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市场化。把属于非农民的,政府的土地委托民间经营,他们会精打细算,谨慎避免投入的钱化为乌有,认为可行他就会来做。那怎么样让民间的资金有意愿投入呢?——市场化。政府把土地用出租的方式租给他10年、20年,租金一次收或者分年收。从业者为了回收他的资金,就会想办法有效的利用。这样政府就不用担心涉入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无法回收。政府只要提供基础建设(就是农保、医疗、教育,交通),用回收的租金来支付这些财政支出,这样的投入就会有效率。而民间投入政府也不只是有简单的出租,必须让业主提交一些项目书,政府评审并优先录用其中对振兴乡村最有帮助的案子,甚至还可以对此给予一定程度的资助补贴,让业主有更大的动力来参与。(郑登元,南京审计大学教授)
3.避免多头管理,减少管理层级,建立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单位的管理体制。(吴东立,沈阳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4.可能需要改变完全的传统行政经费公益性支出办法,在保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上更多运用与市场相结合的办法,确保财政支出的效能最大化;在一些非完全公益性的领域,强调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性,使农村以自身的要素条件,在多元资本投入和市场机制作用下,成为造血机,成为发展的动力源。(吴跃农,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高级研究员、教授)
5.在现有涉农财政资金的投入利用过程中,要积极从农民角度出发,在充分了解农民的内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投入和使用,无论何种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要在充分调查民情和民意的基础上,保证政策扶持的有效实施和落地,而不是为了政绩而滥用涉农财政资金。(冯娟娟,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
6.把资金给到能真正干活的人手里就可以了。农村里最优秀的人就是能干活的人,党员、选调生、村干部、退伍军人都是。当然要有组织,没组织情况下这些人也无法产生力量。(肖双喜,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
7.相对于社会资金而言,涉农财政资金属于公共资金,或多或少存在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为此,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涉农财政资金的责任主体,围绕绩效目标加强财政资金考核,围绕资金安全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宁攸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8.总体资金量确实大,但是在结构上林业和水利工程支出比例不小,实际农业支出有限。在资金效率方面,存在链条过长、政府中间其它用途占用、面对众多分散农户无有效对接模式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大资金审计,加强农业合作组织培育,支持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等途径提高涉农资金利用效率。(鞠昌华,环境部南京环科所副研究员)
9.首先要梳理现有涉农财政资金使用权限,统一归集到一个部门集中审批、使用、社会监督、中期评估、逐年审计,以保证涉农资金的流向不偏差。其次,建议涉农资金实施“谁使用谁负责”原则,地方政府行政一把手负责制,且要问责,并在项目结束后向社会公开资金使用效果及不到和需要改进之处。再次,涉农资金划拨和使用采取正向激励机制,如对于那些资金使用效率低的地方和部门,责令整改,整改不到位的,逐年减少或停止资金支持;反之,对于资金使用效率比较高的地方和部门,则给予适当鼓励,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总之,涉农资金使用要本着效率优先原则,确保每笔涉农资金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盛文军,人行杭州)
10.目前涉农资金仍存在资金碎片化、部门条块化、项目同质化问题,“九龙治水”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是要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优化事权和财权划分,赋予地方涉农资金更大的自主权,中央可在部分领域和项目方面取消地方配套资金要求,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二是要推进涉农资金实质性整合,可考虑以涉农整合资金设立乡村振兴战略基金,以基金投入引导区域产业发展、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三是要加强规划设计,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项目分布,对资金使用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发挥好使用效益;四是加强监督检查,预留弹性,画出红线、亮明底线,分离资金安排与监督职能,落实制约机制,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监督。(陈岸立,山东省农发行)
11.一是明确涉农财政资金投向清单;二是合理布局涉农财政资金运用渠道;三是划定涉农财政资金运用优先顺序和名单制管理;四是建立涉农财政资金运用回报基准和盈余反哺标准;五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建立涉农财政资金运用的监督机制;六是防止涉农财政资金借道抽离或者挪用。(申可善,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
12.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涉农预算支出占总支出达10.388%,2018年农业产出仅占GDP的7.19%,投入超过产出3个百分点。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位于“二十字方针”的首位。针对产业兴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是重中之重。基础设施具有普惠的特性,且具有长期的正向扩散效应,应加大相关有效、急需的乡村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基础设施的持续、有效投入,进而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以提高涉农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产业兴旺,最终推动乡村振兴。(王亮,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
13.除了政府严格管理项目审批和考核,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加大农村软实力的培育。修正过去只重视基础设施、看得见的工程的做法,让农民的能力提升上来,才能保障乡村真的振兴。(曾艳,云南农大讲师)
14.一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使地方经济良性循环;二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要进一步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市场化改革;三是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划分权责范围,并健全完善涉农资金管理机制;四是加强审计部门对支农资金的监管作用,并提高资金的使用透明度。(陈一明,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15. 近年来农村财政支持投入增长较多,有效推进了一些发展项目。但是目前普遍存在支农资金比较分散,很多没有持续性,投入监管运营管理不统一等现象导致效率不高。比如农村小水利建设,投入的主体、建设的主体、管理运维的主体、用水主体可能都不同,不同的主体目标自然不同。建设水利尽量考虑自己方便,导致后面的运营存在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安徽定远,江苏洪泽做了有益探索。再比如农田整治以及其他项目也有类似问题。有效提升资金利用还是要坚持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形成持续内生动力这一原则,形成主体统一、利用规范、监管有效的制度。同时还需要整合资金,避免重复低效,形成重点领域的持续投入。举两个例子,广东清远搞农田整治,最初政府作为主体推,外面工程队来搞,成本高,效果不好,农民的意见不能统筹。后来改成村集体推,各村自己报计划项目自己做,做好了给奖补资金,下面积极性高,效果好,而且成本只有三分之一。比如湖北秭归,政府要修路,涉及到砍伐部分村民果树,土地调整,要价高,项目推进困难。后来调整到村集体内部,充分发挥村民主体性,项目很快完成。前面的小水利的例子,定远改革实践,让当地的私人作为投资运营管理的主体,政府给予资金投入支持,拥有部分产权,从而保证了低投资,形成运营管理有效的局面。从理论上讲,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在涉农资金利用过程中能充分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交易高成本,从而有效提升利用效率。(周德,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
(本期参与整理:杨小可、王亮、刘鹏举、刘畅)
*******************************
农业与农村发展圆桌讨论会主持人:于晓华教授,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国家级智库培育单位)特聘研究员。
主页:https://www.uni-goettingen.de/en/114620.html
联系方式:econyu@gmail.com
****************************
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或称“长江产经智库”)是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研究院以南京大学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平台为核心,优化组合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和专家资源,以中国沿海地区高度开放、发达的实体经济为背景,深入研究探索中国实体经济的走势、趋向与政策,为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总结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研究院以洪银兴、刘志彪教授为带头人,汇聚一支拥有十多位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称号的核心研究团队,聚焦中国经济运行、产业经济、金融发展、中国宏观经济、开放经济和企业发展战略六大方向,秉持“热情、专业、理性”的理念开展智库研究。研究院以中国产业经济发展为主线,形成了《长江产经决策咨询报告》、《中国产经热点研讨》、《中国经济动能指数报告》等代表性研究成果,其中多项成果获中央领导及江苏省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在社会各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力。
网页:http://www.yangtze-idei.cn/